电话:027-88386177(智库咨询); 027-88386142(鉴定业务);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南湖大道182号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南湖校区)文清楼


电话:027-88386177(智库咨询); 027-88386142(鉴定业务);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南湖大道182号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南湖校区)文清楼
AI时代的电子证据——第七届法庭科学发展国际研讨会综述(四)
2024年6月15日,第七届法庭科学发展国际研讨会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首义校区隆重召开。会议围绕“认知法庭科学与智慧司法”这一主题设置了“认知科学与证据调查”、“司法裁量与证据采信”、“司法鉴定拓展性视野:参与、回应和联系”以及“AI时代的电子证据”等四个专题单元,为法庭科学领域的前沿问题提供新颖独到的研究视角。
研讨会第四单元“AI时代的电子证据”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院长胡向阳教授的主持下展开,华东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王学光教授、智器云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销售中心销售总监皮浩、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车辆安全与鉴定技术研究所交通安全研究部部长卜德军、国投智能(美亚柏科)战略副总赵庸、安徽鹿鼎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总经理郑涛等五位专家就AI语音克隆技术在法律鉴定中的应用及其面临的挑战、AI情报数据分析领域的最新进展及其应用前景、车载数据在交通事故痕迹物证鉴定中的重要性和技术方法、AI技术在电子数据取证中的应用和虚拟解剖技术的整体解决方案等前沿议题发表精彩演讲。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院长胡向阳教授主持第四单元
一、王学光:AI语音克隆技术在司法鉴定中的应用及其挑战
华东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王学光教授在《AI克隆语音源鉴定研究》的主题演讲中,探讨了AI语音克隆技术在司法鉴定中的应用及其面临的挑战。
华东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王学光教授做专题发言
AI语音克隆技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风险,例如不法分子利用AI技术伪造他人语音实施诈骗,导致鉴定人员难以确认语音的真实性。王学光教授首先对AI语音克隆技术的原理进行了概述,强调了语音能量、共振峰等特征在AI生成语音和真人语音中的差异,比如通过详细的语音分析可以发现,AI生成语音在音节过渡时常出现突变,与真人语音的平滑过渡形成对比。接着,王学光教授介绍了一种基于MFCC(梅尔频率倒谱系数)特征的AI克隆语音源鉴定方法,即通过高频区域共振峰的量化和识别、元音-辅音过渡特性的突变分析以及多段语音的相似性比对,构建三维特征矩阵模型。通过对30组同一人和非同一人语音克隆实验的统计分析,该方法的有效性得以验证。结果显示,对同一人与非同一人克隆语音的鉴定准确率均较高。
王学光教授强调,AI克隆语音源鉴定方法的提出为司法鉴定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但其实际应用仍面对着种种挑战。未来,AI克隆语音源鉴定需要采用证据融合技术并结合多维度的特征进行分析,以提高鉴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皮浩:AI情报数据分析领域的最新进展及其应用前景
智器云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销售中心销售总监皮浩在《AI时代的情报数据分析》的主题演讲中深入探讨了这一领域的最新进展及其应用前景。
智器云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销售中心销售总监皮浩做专题发言
在AI时代,情报数据分析的技术正在迅速发展,能够自动生成文本、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形式内容的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也逐渐成为内容生成的重要工具,被广泛应用于自动驾驶、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理解等多个领域。
在执法调查和情报分析中,AI模型的应用显著提升了数据处理和分析的效率。例如,FMossGPT是专为情报分析领域开发的大模型,具备案情推理、取证数据分析及风险行为识别等特有能力。通过这种大模型,分析人员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强大的专业知识,极大地提高案件处理的准确性和效率。
情报数据分析依赖于知识图谱,这是一种表示真实世界语义的高质量数据模型,能够对数据和信息进行有效索引和计算。知识图谱的灵活性使其能够应对各种数据类型的变化,是认知AI的重要基础。通过假设分析、关系分析和模式归纳等方法,情报分析能够揭示信息之间的联系和规律。
AI技术在情报数据分析中的应用不仅限于数据处理,还包括智能导入、智能清洗和可视化分析等多个方面。利用智能问答和联动分析功能,AI能够在复杂的数据环境中提供即时反馈,帮助分析人员快速准确地完成任务。此外,AI技术还可以将非结构化数据(如微信聊天记录、短信等)进行结构化处理,提取出中心思想和敏感信息,从而生成详细的研判分析报告。
AI技术尽管在情报数据分析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但也面临数据隐私、伦理问题和法律规范等多重挑战。例如,AI生成的视频可能出现包含违反政治、法律或伦理道德的内容,传播虚假信息,侵犯隐私权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在未来的技术发展和应用中加以解决,以确保AI技术的安全和可靠应用。总的来说,皮浩的研究表明,AI技术在情报数据分析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发展前景。通过不断创新和完善技术,AI将为情报数据分析提供更强大的工具和方法,提升分析的效率和准确性,推动这一领域的持续发展。
三、卜德军:车载数据在交通事故痕迹物证鉴定中的重要性和技术方法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车辆安全与鉴定技术研究所交通安全研究部部长卜德军在《汽车车载数据在交通事故痕迹物证鉴定应用研究》的主题演讲中系统探讨了车载数据在交通事故痕迹物证鉴定中的重要性和技术方法。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车辆安全与鉴定技术研究所
交通安全研究部部长卜德军做专题发言
随着汽车电子电气产品的增加,汽车的电子电器架构日益复杂,从最初的纯机械设备发展到现代智能车,电气架构也经历了分布式向域集中式和中央集中式的演进。域集中式架构按功能划分的域控制器,如动力域、底盘域等,通过以太网和CANFD相连;而中央集中式架构则进一步简化了车内架构,将部分功能转移至云端,实现软件定义汽车功能。
在现代交通事故分析中,车载数据的应用成为关键。汽车电子数据的提取主要依靠EDR、VDR、T-Box、ADAS等系统来完成。EDR(事件数据记录器)在车辆发生碰撞时记录关键数据,如车辆速度、加速度、制动状态等,其数据提取可以通过OBD接口或气囊模块进行;行驶记录仪(VDR)则记录行驶速度、音视频文件、转向灯状态等,通过USB或存储卡导出数据;T-Box系统在电动汽车中应用广泛,它能记录车辆位置、电池状态等数据,取证方法包括SD卡提取、内部存储芯片镜像等;ADAS系统(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则通过记录车辆运动状态、驾驶操作、环境感知数据等来辅助交通事故分析,其数据通常保存在中央域控制器中,可以通过总线指令和日志拷贝进行提取。
上述电子数据在交通事故分析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例如,通过分析EDR数据,可以确定车辆碰撞时的行驶速度和驾驶员操作状态;VDR数据则可以提供事故发生时的详细行驶记录,帮助重建事故现场;T-Box数据在新能源汽车火灾事故调查中尤为重要,可以分析车辆故障、电池状态等因素;ADAS系统的数据则有助于分析车辆的自动驾驶状态和驾驶员行为,揭示事故原因。卜德军部长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这些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例如,通过恢复和分析事故车辆的EDR数据,可以确定事故发生时的车速和碰撞因素,从而提供有力的法庭证据;通过提取T-Box数据,可以分析车辆在事故前的行驶轨迹和速度,帮助确认驾驶员行为和事故责任。
总体而言,卜德军部长的研究展示了车载数据在交通事故痕迹物证鉴定中的关键作用,强调了现代汽车电子数据提取技术的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通过规范的数据提取和分析方法,法医学专家能够更准确地重建事故现场,为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和法律裁决提供重要支持。
四、赵庸:AI技术在电子数据取证中的进一步应用
国投智能(美亚柏科)战略副总赵庸在《AI在电子数据取证中的应用与探索》的主题演讲中深入探讨了AI技术在电子数据取证中的应用,为处理日益智能化、链条化和隐蔽化的网络犯罪行为提供了新的路径。
国投智能(美亚柏科)战略副总赵庸做专题发言
新型网络犯罪的智能化和链条化犯罪往往通过利用暗网、加密通信等手段隐藏其行为,使得取证难度加大。此外,技术平台化和数据利益化也增加了取证工作的复杂性。电子数据取证面临的信息复杂性、多主体取证、虚拟化计算和智能生成等挑战需要新的应对策略。AI技术重塑了电子数据取证,带来了大数据智能助理、大智能感知升级、知识框架构建、计算集群作战和创新思路等新机遇。通过提升取证模式的灵活性和精准度、大规模数据分析的深度和广度、标准化取证流程的规范性,构建综合性取证平台,建立取证生态系统,实现了取证3.0体系的全面提升。
未来,AI在电子数据取证中的应用将通过AI在预训练生成式技术服务、知识驱动与自适应能力、新型网络犯罪感知等方面的探索,进一步提升取证工作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同时,新型认知与分析、自动化取证流程和多模态数据融合等发展方向,将为打击网络犯罪提供更为强大的技术支持。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应用探索,AI在电子数据取证中的应用将进一步深化,开创取证工作的全新可能性。
五、郑涛:现代虚拟解剖技术的应用前景及整体解决方案
安徽鹿鼎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总经理郑涛在《虚拟解剖整体解决方案》的主题演讲中深入探讨了现代虚拟解剖技术的应用前景以及在应用中所涉及的伦理和法律问题的整体解决方案。
安徽鹿鼎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总经理郑涛做专题发言
虚拟解剖技术作为现代法医学和医学教育的重要工具,近年来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关注和研究。郑涛指出,国内外虚拟解剖技术在应用程度、教学模式、尸体资源和法律法规上存在显著差异。虚拟解剖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起步阶段(2005-2007年),以技术引进和初期探索为主,主要利用CT、MRI等影像设备进行三维图像重建;迅速发展阶段(2008-2012年),技术改进及应用领域扩展,包括教学、考古和骨龄推断等;发展波动阶段(2013年至今),研究人员意识到技术的局限性,对其应用持更加理性的态度。
虚拟解剖技术在中国的发展面临技术成本高昂、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专业人才培养难以及技术标准与规范不足等挑战。尽管如此,虚拟解剖技术在处理颅脑损伤、刀伤、枪伤、高坠伤、其他部位损伤以及机械性窒息、溺亡和缢死等非正常死亡案例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司法领域逐步认可虚拟解剖技术,其非侵入性、可重复性和可溯源性使其在许多方面弥补了传统解剖方法的局限。
为了推动虚拟解剖技术的发展,首先应当在技术上不断创新,开发透明和可解释的算法,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同时努力降低使用成本;其次,应当加强对司法人员的培训,构建全面的教育体系,提供实践教学机会,选拔优秀师资,并定期组织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此外,应当积极探讨伦理和法律问题的应对措施。总之,要进一步提升虚拟解剖技术的性能和功能,并在更多领域实现广泛应用。
随后,西南政法大学刑事侦查学院贾治辉教授,武汉云迹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郭永健对本单元进行了与谈。
贾治辉教授分享了他对伪造语音鉴定工作的感受。他指出,目前伪造语音鉴定工作理论认识和技术应用上仍存在偏差,需要继续改进。法官在处理伪造语音证据时面临的挑战就像在数据之海中捞针,针还在其中却难以找到。他强调,任何鉴定路径都有其自身的问题,关键在于向法庭提供排他性的证据和事实,以帮助法官在质证环节直接获取和解读证据。
西南政法大学刑事侦查学院贾治辉教授进行与谈
郭永健表示,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法庭科学和案件处理中的应用让我们有了新的思考。伪造的声音和视频在案件和生活中通过互联网广泛传播,可能被AI污化。他指出,提升对于情报技术和电子数据上的保护力度非常重要,同时要谨慎对待AI的结果,不能完全依赖于它。
武汉云迹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郭永健进行与谈
第四单元发言环节的最后,胡向阳教授总结了各位专家的精彩发言,强调了AI时代电子证据的重要性以及AI技术在电子取证中的应用价值。与会嘉宾表示,通过此次研讨会,他们对AI技术在司法鉴定、情报数据分析以及电子数据取证中的应用等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期待在未来的电子取证工作中能进一步应用AI技术,进一步探索和解决业务中的新问题,真正实现智慧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