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电话:027-88386177(智库咨询); 027-88386142(鉴定业务);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南湖大道182号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南湖校区)文清楼

中南司法鉴定网
公众号
法医病理展望与法庭科学建设——“求实杯”法庭科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四)
通讯员: 转载: 上传时间:2024-07-23 返回上级

法医病理展望与法庭科学建设——“求实杯”法庭科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四)


2024630日,求实杯法庭科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南湖校区隆重召开。会议围绕法医科学的前沿与应用这一主题设置了法医毒物分析与法医死亡调查”“智慧司法鉴定与指纹检测技术”“法医痕迹检验与法庭科学标准以及法医病理展望与法庭科学建设四个专题单元,为法庭科学领域的前沿问题提供新颖独到的研究视角。

研讨会第四单元法医病理展望与法庭科学建设在西南政法大学刑事侦查学院张翠玲教授的主持下展开探讨,本单元同样有五位硕士研究生进行发言,从不同视域下对法庭科学标准化建设进行分享。这些探讨不仅在理论层面上丰富了法庭科学的知识体系,也为实际操作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和创新思路,展示了法庭科学研究与应用的广阔前景。


C:/Users/huangcaixuan/Desktop/会议综述+法医病理展望与法庭科学建设——“求实杯”法庭科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四)/图片18 第四单元主持.jpg图片18 第四单元主持

西南政法大学刑事侦查学院张翠玲教授主持第四单元

一、Fabio Del Duca: Italian Autopsy ApproachDemonstrating the Truth by Forensic Sciences(意大利尸检方法——用法医科学证明真相)

罗马第一大学硕士研究生Fabio Del Duca聚焦于意大利尸检方法,通过法医学手段揭示死亡真相,详细介绍了意大利的尸检流程和法律框架,强调了尸检在非暴力死亡原因判定中的作用,同时阐明了司法尸检的严谨性和全面性。


图片2 罗马第一大学硕士研究生Fabio Del Duca做专题发言

罗马第一大学硕士研究生Fabio Del Duca做专题发言


在意大利,当需要明确非暴力死亡原因时,首先由医生进行初步检查。在检查完毕后,一旦非暴力死亡原因(自然死因)被确认,尸检将停止,死者可被安葬。但在司法尸检中,所有器官和组织都必须被检查,以排除任何其他可能的死亡原因,避免任何合理怀疑,确保死亡诊断的准确性和彻底性。因为错误的法医解剖会构成对死者身体的侵犯,这是意大利刑法所禁止的。

Fabio Del Duca通过一个48岁男性自然死亡的案例,展示了完整的尸检流程。首先,建立详细的摄影档案,拍摄头部、眼睛、口腔以及身体其余部位任何额外病变的照片。随后,依次检查颅腔、胸腔、腹腔和颈部器官,如果有特殊死因的疑点,会优先从疑似病变区域开始检查。接着,从下巴至耻骨区域的第一切口开始进行逐层颈部解剖,若发现颈部组织和纵隔空间的广泛坏死,将追踪脓液从纵隔到口腔的路径,进行组织学研究以诊断死因。总之,尸检是调查死因的有效工具,特殊的解剖技术也并非随意练习,而是针对特定目的设计。

Fabio Del Duca强调了尊重尸体与查明真相之间的平衡,指出尸检能揭示临床信息,有助于诊断通道病等严重疾病。但当没有司法需求时,尸检应在可能的死因明确后停止。综上所述,Fabio Del Duca深入探讨了意大利尸检方法的实践与理论,展现了法医学在揭示非暴力死亡真相方面的关键作用,强调了尸检在司法和医学领域的重要性。

二、Gabriele Napoletano: Forensic NeuropathologyOn Italian Overview(法医神经病理学——意大利回顾)

罗马第一大学硕士研究生Gabriele Napoletano深入探讨了创伤性脑损伤(TBI)以及与之相关的多种病理现象。


C:/Users/huangcaixuan/Desktop/会议综述+法医病理展望与法庭科学建设——“求实杯”法庭科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四)/图片19.2 第四单元发言.JPG图片19.2 第四单元发言

罗马第一大学硕士研究生Gabriele Napoletano做专题发言


首先,Gabriele Napoletano介绍了TBI的主要关注领域,包括但不限于暴力死亡、医疗事故、羁押期间死亡、工作场所相关死亡、由有毒物质引发的死亡以及疑似虐待儿童的情况,如虐待性头部创伤和摇晃婴儿综合症等。随后,他讨论了治疗TBI时需考虑的因素,如原发性损伤、渐进性损伤、额外伤害和功能结果,以及基因组成、心理社会状态、已有的疾病、年龄、药物使用、钙代谢、营养状况、受体功能障碍、自由基、炎症、缺血、颅外限制、中间物的影响、康复、修复和癫痫等。

TBI的不同类型中,挫伤类型包括骨折挫伤、接触点挫伤和反击挫伤等细分种类。Gabriele Napoletano还介绍了迟发性原发病变,如挫伤区的延迟出血、颅内出血、弥漫性外伤性轴突损伤和脑肿胀等。在病理学层面,颅骨骨折、挫伤、颅内出血和继发于颅内压升高的病变属于局部病变;弥漫性外伤性轴突损伤和缺氧/缺血性损伤则属于弥漫性病变。

硬膜下血肿分为急性硬膜下血肿ASDH和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Gabriele Napoletano阐述的另一重点。ASDH具有高死亡率,尤其是在伴有明显实质病变的情况下,而CSDH并非ASDH的正常演变,它常见于年轻人和老年人。ASDH通常会在几个月内消退,大约12个月后硬脑膜会恢复正常。接着,Gabriele Napoletano还讨论了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它可能伴随挫伤等其他脑实质损伤,影响预后。在儿科法医神经病理学方面,Gabriele Napoletano提到了多囊性脑病,并指出婴儿脑损伤并不总是由外伤性弥漫性轴索损伤引起,多数情况下是由缺氧缺血性损伤导致的,只有小部分有轴突损伤,且局限于脑干特定区域。

此外,Gabriele Napoletano还强调了Beta-APP轴突变化的多样性,其在创伤、缺氧和毒性损伤情况下均会出现,但模式不同。通过B-APP表达、68kDa神经丝蛋白和泛素表达、微胶质细胞活化、红细胞前体和毛细血管增生等标志物的变化,可以追踪从创伤初期到后期的病理过程。研究显示,损伤的年龄可通过对神经炎症、内皮激活标记物和粘附分子的检测来估计。最后,Gabriele Napoletano指出,要对TBI中的SDH进行进一步理解,需要对S-100BFOXO3aRIPK-1抗体进行研究,这对于理解TBI后的生存时间和病理进程至关重要。

整体而言,Gabriele Napoletano提供了对法医神经病理学中TBI和相关病理现象的全面见解,有助于加深对创伤性脑损伤的理解,提升法庭科学领域对创伤性脑损伤的研究能力。

三、王一丹:文书司法鉴定质量控制的探索——基于法庭科学领域标准和实务风险的研究

华东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王一丹以《文书司法鉴定质量控制的探索——基于法庭科学领域标准和实务风险的研究》为题,全面分析了文书司法鉴定质量控制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改善策略。


C:/Users/huangcaixuan/Desktop/会议综述+法医病理展望与法庭科学建设——“求实杯”法庭科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四)/图片19.3 第四单元发言.jpg图片19.3 第四单元发言

华东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王一丹做专题发言


首先,王一丹阐明了文书司法鉴定的定义和过程,即司法鉴定人运用科学技术和专门知识,对文书的形成方式、制作工具和形成时间等进行鉴定并出具意见。这一过程涉及案件受理、审查分析、出具鉴定意见及出庭作证等环节。

随后,她强调了保证文书司法鉴定质量的重要性,并指出应当采取措施监控鉴定过程,确保最终形成的文书司法鉴定意见具有证据能力和证明力,能经得起法庭质证,帮助审判人员有效认定案件事实。在此基础上,她介绍了文书司法鉴定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分为要素质量控制、过程质量控制、结果质量控制三大方面。要素质量控制包括人员要求、仪器设备管理和环境要求。人员要求涉及到角色责任、能力要求、培训和考核;仪器设备管理关注设备的校准、核查、监督和记录;环境要求涉及到工作空间、光源、空间分割和监测记录。过程质量控制涵盖鉴定意见复核、三级审核、检材和样本的管理、结果报告程序及鉴定方法确认等内容。结果质量控制则包括鉴定人能力验证和司法鉴定机构的内部质量控制。

接着,王一丹分析了文书司法鉴定质量控制现存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人员资质管理静态化、鉴定仪器管理不到位、环境管理不到位、鉴定程序不规范、鉴定文书不合法、鉴定材料不符合要求以及能力验证管理存在漏洞等方面。这些问题导致鉴定意见表达形式与司法审判衔接不足,影响了鉴定意见的证明力和案件事实的认定。在此基础上,她提出了提高文书司法鉴定质量的措施。第一,加强人员、设备和环境要素的管理,如完善人员资格审核机制、制定培训计划、实施实验室环境分区管理、建立设备日常维护制度、优化耗材管理等。第二,落实文书鉴定过程质量控制,如加强检材和样本管理、选择合适的鉴定方法、严格执行保管链制度、细化鉴定意见形成和审核流程。第三,建议完善能力验证机制,通过建立实时更新的题库、采用普通案件形式、抽取鉴定人统一答题等方式,确保鉴定人的能力验证效果。第四,提倡建立文书鉴定意见的似然比表述体系,利用统计学方法对证据的可靠性进行量化评估,以提高鉴定意见的科学性和说服力。总之,王一丹的专题报告为提升文书司法鉴定质量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建议。

四、张钊:人工智能在法庭科学中的应用与道德考量

甘肃政法大学司法警察学院侦查学硕士研究生张钊以《人工智能在法庭科学中的应用与道德考量》为主题,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法庭科学领域的应用现状、潜在的道德问题以及相应的应对策略。


C:/Users/huangcaixuan/Desktop/会议综述+法医病理展望与法庭科学建设——“求实杯”法庭科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四)/图片19.4 第四单元发言.jpg图片19.4 第四单元发言

甘肃政法大学司法警察学院硕士研究生张钊做专题发言


首先,张钊介绍了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图像识别技术和智能数据分析技术等人工智能技术在法庭科学中的广泛应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使得计算机能够理解、生成和翻译人类语言,极大提升了文本分析和沟通的效率。图像识别技术在人脸识别、指纹识别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提高了身份认证的准确性。智能数据分析技术则通过对大量数据的挖掘,帮助分析人员发现隐藏的模式和趋势,辅助案件的分析和决策。

随后,他详细分析了人工智能在法庭科学中可能引发的道德争议。第一,数据隐私问题是最为突出的,这要求我们在数据的收集、存储、使用和共享过程中对个人隐私进行保护。第二,算法歧视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算法体现着设计者的价值观,可能存在对特定群体的不公平对待。同时,智能辅助决策的普及也引发了对决策过程公正性和透明度的担忧,因为一旦算法决策出现问题,可能会对司法公正造成严重影响。第三,人工智能可能逐渐代替法官的所有工作,导致法官面临失业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张钊提出了具体的应对策略:第一,采取数据隐私保护措施,具体包括进行数据加密、完善数据伦理标准、完善数据保护法规等。第二,采取算法歧视检测和纠正措施,具体包括组建多元化的团队,对算法进行审查、纠正、法律监督等。第三,采取法官技能提升和培训措施,丰富法官对人工智能技术的了解,提升法律职业技能。

总之,张钊全面而深刻地探讨了人工智能在法庭科学领域的应用前景和道德挑战,为法庭科学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见解和建议。

  1. 王倩:法庭科学标准化建设——文献综述与研究展望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律硕士教育中心硕士研究生王倩以《法庭科学标准化建设:文献综述与研究展望》为主题,详细阐述了法庭科学标准化建设的历史沿革、国内外标准化现状以及标准化建设的比较分析,并对未来的标准化建设提出了展望。


C:/Users/huangcaixuan/Desktop/会议综述+法医病理展望与法庭科学建设——“求实杯”法庭科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四)/图片19.5 第四单元发言.jpg图片19.5 第四单元发言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律硕士教育中心硕士研究生王倩做专题发言


首先,王倩回顾了法庭科学标准化建设的发展历程,从早期起源到萌芽阶段,再到起步与发展阶段,法庭科学标准化的概念逐步深化。法庭科学标准化旨在通过制定统一规则来保障法庭科学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这对于维护司法公正和提升司法公信力至关重要。随后,她对国内外法庭科学标准化建设的现状进行了对比。相比之下,中国虽已制定多项法庭科学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涵盖了刑事技术的多个方面,标准化体系相对完整,但在体系结构和内容标准上仍有提升空间。例如在结构上,各体系间可能存在重叠,需要进一步整合和优化;在内容上,国内多数标准聚焦于具体技术方法的操作流程,而国际标准则更侧重于结果的质量控制。

最后,王倩对法庭科学标准化建设的未来展望表达了期待。认为应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完善国内法庭科学标准体系,提高标准的国际化水平,同时关注新兴技术领域,推动法庭科学标准化向更高层次发展。总体而言,王倩全面梳理了法庭科学标准化建设的历史脉络和当前状况,对标准化建设的国内外差异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未来标准化建设的路径和方向提出了独到见解,为法庭科学标准化建设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和建议。

在点评环节中,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付凤教授与周鑫副教授分别对本单元的研讨内容进行点评。两位老师一致认为,本单元的发言在广度、深度上都体现了五位硕士研究生较高的学术热情和研究能力,他们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标准,以期在之后的研究中不断深化。本单元围绕法庭科学标准化这一核心论题的多个维度展开,展示了两个新方向,一方面是传统证据领域的创新,另一方面是方法、操作流程的自动化。这些讨论为法庭科学的标准化建设及未来发展提供了多角度的思考和建议。


C:/Users/huangcaixuan/Desktop/会议综述+法医病理展望与法庭科学建设——“求实杯”法庭科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四)/图片20.1 第四单元点评.jpg图片20.1 第四单元点评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付凤教授进行点评


C:/Users/huangcaixuan/Desktop/会议综述+法医病理展望与法庭科学建设——“求实杯”法庭科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四)/图片20.2 第四单元点评.jpg图片20.2 第四单元点评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周鑫副教授进行点评


至此,本次求实杯法庭科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圆满结束。参会者纷纷表示,此次会议使自己拓宽了研究视野,了解了法庭科学领域的最新动态和前沿技术,也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法庭科学必将在各位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期刊投稿
咨询热线
027-88386177(智库咨询); 027-88386142(鉴定业务);
微信咨询
扫一扫添加微信
返回顶部